发布日期:2025/1/1 10:48:13 访问统计:1682
评文天祥的浩然正气说
陈 水 根
文天祥一生曾写下了许多慷慨激昂的诗篇,《正气歌》就是其中的一篇。在这一诗篇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浩然正气”说:“叠是数气,当侵诊,鲜不为厉。而予以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然尔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本文试对文天祥浩然正气说的内涵与功能,及其源流关系等作一些探讨。
(一)
文天祥的浩然正气说是一种完美人格精神的哲学概括。他说:“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这种浩然正气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它会很平和地吐露出来,为国家的清明政治发挥作用;当国家危难的时候,它更容易突现出来,显示人的气节,光耀千秋,留芳百世。他列举了在危难之时,奋发出这种浩然正气,从而显示出不同凡响人格精神的历史人物的事例。如,齐国太史崔杼等宁死也不放弃秉笔直书史实的职责;晋国董狐冒死揭穿执政大臣赵盾谋杀晋灵公的阴谋;东汉末年管宁因时代混乱,政治黑暗,避乱辽东,终身不做官,汉末严颜宁为汉王朝断头,而不向张飞投降;唐代段秀实,以笏痛击欲劝他谋反的朱泄,而致死不悔。又如汉代苏武被匈奴拘禁十九年,加之以虎威,他不屈服;诱之以利禄,他不动摇,加之以贫贱,他不变心。历时十九年,受尽苦难,始终不变节。再如唐代睢阳太守张巡为抗击敌人,咬碎牙齿;常山太守颜杲卿被割掉舌头,仍大骂叛将安禄山;等等。这些英雄人物在非常时刻表现出来的非凡人格精神,其突出的共同特征是不为富贵所动,不为贫贱所移,不为威武所屈。他们为了实现高尚的理想,以道义为重,以气节为重,为了保全气节,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把他们都归结为获得浩然正气的结果,认为他们的英雄之举都是浩然正气所起的作用。在这里,浩然正气即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这是文天祥浩然正气说意义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文天祥所说浩然正气是一种主观精神力量。他强调,他当时被俘,囚禁在元朝监狱中,环境十分恶劣。表现为七气:一是水气,夏天多雨涨水,以致浮动床几之类;二是土气,涂泥半潮囚房,蒸沤翻腾;三是日气,天气乍晴,囚牢封闭不通风,暴热异常;四是火气,囚房檐阴堆柴烧火,助长炎虐;五是米气,陈米积顿,阵阵逼人;六是人气,囚牢周围人们骈肩杂沓,腥臊污垢;七是秽气,厕所、毁尸、腐鼠,污秽不堪。然而,他被囚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之中达二年之久,却安然无恙,没有被病拖倒,更没有被吓倒,靠什么呢?靠的是浩然正气,以浩然正气对抗恶劣环境的七气。恶劣环境的七气是自然的,客观存在的,浩然正气则是主体内部奋发出来的一种精神力量。主体正是靠了这种精神力量,才战胜了客观环境的种种邪恶和困难。这种主观精神力量有能动的意义,在承认客体对主体的制约的前提下,我们要看到作为主体的人是通过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去认识和征服客体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更有效地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文天祥身处那样十分恶劣的环境,能够处之泰然,不为邪恶所伤,“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正是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文天祥所说浩然正气以“三纲”为其命脉,以“道义”为其根本。他说,“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儒家伦理道德的信条。道义,是指仁义之道和符合仁义之道的行为。文天祥极力推崇那些忠于君王,效忠故主,不惜流血,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的忠烈。他赞叹苏武“死生苏子节”(《感伤》);慨叹刘琨“中原荡分崩,壮哉刘越石!”“公死百世名,天下分南北”(《刘琨》);称颂颜杲卿流芳百世,“人世谁不死,公死万千年”(《颜杲卿》),等等。尤其是苏武、张巡、颜杲卿,文天祥特别推崇。在他被囚、逃亡期间所作的许多诗歌中,曾反复咏唱,引以自勉。他推崇杜甫的爱国主义诗篇,认为“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集杜诗自序》)集杜甫诗二百首,借以写他自身的遭遇,以及爱国爱民、誓死坚守民族气节的情怀。他复申明,为了坚守这种道义,宁愿赴汤蹈火去死,而不卑躬屈膝偷生。“鼎镬甘如饸,求之不可得。”(《正气歌》)“莫作长生祝,吾心在首丘”。(《生朝》)“丹心不改君臣谊,清泪难忘父母邦。”(《泰和》)轻视荣华富贵。认为这只不过是过眼浮云而已。“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正气歌》)
文天祥所说的“三纲”、“道义”是和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他对苏武的极力推崇,就含有对苏武不辱君命,不丧失民族气节的颂扬;对张巡、颜杲卿的高度褒奖,也含有对他们能坚守民族气节的颂扬。张巡、颜杲卿抗击叛将安禄山的斗争,包含有民族斗争的性质,保持民族气节的意义。对于丧失民族气节者,他严加指斥,“李陵卫律罪通天,遗臭至今使人吐。”(《言志》)恨不能斩尽那些投降变节之人,“我欲借剑斩佞臣,黄金横带为何人?”(《二月六日海上大战》)他多次当着那些投降者的面,无情地揭露斥责他们。
文天祥所说的浩然正气,同时是一种天地间自然存在的气,是一个物质概念。他说:“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又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正气歌》)天地间本来存在着一种气,这是自然的现象。这种气流布而成世界万物的形体,它们不仅流布而成江河山岳、日月星辰,而且流布而成人。不仅流布而成人的形体,自然的、生物的人的形体,而且流布而成作为社会的人的精神。
无疑,把世界万物、江河山岳、日月星辰、人的形体的产生,都看作是气所产生的,而且认为这种气是天地间本来就存在的,这个气自然是一种物质的概念,这说明文天祥的自然观是朴素唯物论。
与此同时,文天祥力图从朴素唯物论自然观出发,解释作为精神力量的浩然正气的来源,奠定作为精神概念的浩然正气的唯物论哲学基础。不过,他把人的精神力量也看作是天地间本来就存在的气运行的结果,他把人的精神力量看作是这种气天赋于人的。毋庸讳言,文天祥的这个观点有二元论的局限性。二元论与唯物论一元论不同,它否定世界的性,把物质和意识对立起来,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世界两个相互并行、各自独立的实体。认为浩然正气是天地间本来就存在的,是一种自然之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这是把气作为物质的范畴,是一种朴素唯物论的观点,这和我国古代把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看作是构成万物本源的观点类似。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原和统一基础。但是唯物论一元论的世界观能不能把这种作为物质的范畴的浩然正气看作精神的,意识的东西呢?不能。唯物论认为精神的、意识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①列宁指出:“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象”。②作为一种主观精神力量,一种人格精神的浩然正气,是主体经过实践的锻炼而培植起来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不是客观物质自身。文天祥把浩然正气看作是万事万物的本源,这是唯物论的气本体论。但是,他不能科学地解释精神的、意识的来源,他不是把作为主观精神的浩然正气看作是社会客观存在的反映,而是把它作为天地间客观存在的气生成于人的,这就自然导致了形神二元论,没有跳出唯心论的局限。
(二)
文天祥浩然正气说吸收了孟子浩然正气的思想,他说: “然尔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一种主观精神力量,是一个精神概念,不是老子所主张的在自然界、在天地间本来就存在物质的气。同时,孟子认为: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这种主观精神力量的浩然之气,其力量是巨大的。孟子指出,养气的方法是配合“道义”,进行道德修养,培养主体的伦理道德水平。他说:“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说的道和义是伦理道德意义上讲的,其内容是仁义。孟子养浩然之气是要培养以仁义为内容的人格美,要高扬人格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文天祥指出:“是气(浩然正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这种浩然正气是一种堂堂正正的道德精神力量,万古长存,可以贯通日月,顶天立地,能够使主体置生死于度外。至于生活环境中一些困难自然更不在话下。这种观点与孟子所说浩然之气“至大无刚”的观点很类似。又,文天祥把“三纲”作为浩然正气的命脉,把道义作为浩然正气的根本的思想,与孟子主张配道义养浩然之气的观点也是很类似的。可见,文天祥所说作为一种巨大无比的主观精神力量,一种人格精神意义的浩然正气,主要是继承了孟子浩然之气说的思想。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文天祥在继承孟子浩然之气说思想的同时,也有发展。文天祥把孟子所主张的那种完美人格精神更加具体化,更加形象化。文天祥浩然正气说的人格精神突出了民族气节,“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以楚囚自喻,寓不忘故国之意。他在元朝统治者面前,据理力争,”不辱君命。元朝统治者或亲自出马,或指使其爪牙,劝说文天祥投降,许之高官厚禄,他丝毫不为所动;凡次以杀头威胁他,他始终不屈服。“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扬子江》)。
文天祥在继承孟子浩然之气说思想的同时,吸收了老子、管子、王充、张载等的精气说。老子主张道、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曰大。”④又,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比天地更先独立存在,永远不停地循环往复地运动,它可以作之下万物产生的根源。精,是精气,是天地间自然存在的,是构成世界万物物质性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着的东西。老子的这个观点坚持了唯物论的气本体论。文天祥主张的浩然正气是天地间自然存在的气的观点,与老子这一气本体论观点相一致。
《管子》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唯物论的精气说。《管子》认为精气是自然存在的,是物质性的,天地万物产生于精气的结合。“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内业》)精气,是万物产生的根源,也是人产生的根源。《管子》指出人的产生,是“天出其精,地也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内业》)同时指出,道具有如同精气一样的特点,与精气一样都是物质性的概念,是万物产生的根源。《管子》认为人的生命也是气的作用的结果。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种气,不能以强力阻止它,而可以用德去安定它。至于这种精气与大的精神的关系,《管子》认为物质性的精气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不过,《管子》同时把精神归结为一种精微的物质。它说:“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道,道将自定。”(《内业》)灵气,即是精气。心,古人误以为它是思维的器官。精气是精微的物质,它细致至极,巨大无比,精神是精气的作用。《管子》认为把精气聚集起来,就会像神灵一样把世界万物都收容在心里。“搏气如神,万物备存。”《管子》的这种精气论,十分值得重视,它继承了老子唯物论的道,气论观点,但同时它为气二元论留下了空隙。文天祥一方面认为浩然正气是物质的,另一方面认为浩然正气是精神的。这种观点就与上述《管子》的观点很类似。
汉代王充对于自然之气与人的生死关系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人和天地万物,是天地间精气和合所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⑤认为人死了、精气随之熄灭,不复存在于人体。这犹如火,随着火的熄灭,光耀即不存在。这种看法坚持了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观点。这无疑是对先秦唯物论精气说传统的继承。但是王充同时把精神与人体的关系看作是含藏和被含藏的关系;“人之精神藏于形体之内,犹粟米在囊橐之中也。”⑥这就和《管子》精气说有同样的局限性,把本来是精神性的东西,本来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的精神说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宋代张载认为,太虚、道、神,以及有形的物体,都是气的变化形态,它们的根源都是气。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⑦张载认为气本身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作用,聚散变化,从而构世界及其万物。不过,张载同他的先驱者一样,把本属于精神性的人性也认为是由气构成的。“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⑧我们从文天祥之前的老子、《管子》、王充、张载等精气说观点粗略的叙述中,不难看出,文天祥浩然正气说明显地继承了老子、《管子》、王充、张载等的精气论。一方面,他继承了老子、《管子》、王充、张载精气论的唯物论气本体论观点,文天祥所说的浩然正气,与老子说的道、气,《管子》说的道、精一样,都是物质性的概念,是天地万物、江河山岳、日月星辰产生的根源。另一方面,文天祥力图以浩然正气解释作为他的人格精神,他的主观精神力量的来源时,他与《管子》、王充、张载等一样,陷入了唯心论。他把本来要通过人的社会实践,人的后天努力修养才能获得的一种主观精神力量,一种人格精神美说成是天赋予人的。在这一点上,文天祥没有超出他所处时代的哲学高度。事实上,文天祥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那种可以不顾生死的强烈民族情感,来源于他长期所受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来源于历史传统的教育,包括董狐、张良、苏武等人不同凡响的事迹的影响和教育,来源于当时民族压迫、民族斗争的社会现实。
(三)
独立人格精神,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精神的一种 现象,源远流长。儒家特别强调这种精神,认为人人应该有独立的人格,不应该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向外在的力量屈服。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⑨孟子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浩然正气说把独立人格精神这一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精神继承了下来,并且发扬光大。他把死节、爱国、独立人格精神联系在一起,突出了为国死节的内容,把死节、爱国作为人生的价值观,誓以死节、爱国为终生的奋斗目标。强调活着就要为国分忧,就要为国而死。强调报效国家,为国死节的精神是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的,是任何力量都无法使它改变的。他说:“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指南序后序》)他在临难的那一年春,曾作赞,拟临终时,书之衣带,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以九死一生,历尽艰难的非凡经历,以及面对威逼利诱,至死不屈的形象给他的浩然正气说作了生动有力的注释。
文天祥力图以唯物论的气本体论作为物质的浩然正气也作为精神的浩然正气的根源,这其中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为独立人格精神、爱国精神、主观战斗精神力量提供了哲学思考,增强了人们坚持和发挥这些精神和力量的信心。
文天祥浩然正气说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邓光荐《文丞相督府忠义传》载,文天祥僚将宾从,牵连可书者四十余人。他们跟随文天祥出生入死,抗击敌人,有的屡次被捕,忠心不改,战斗至死;其他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他们虽然人品不齐,然而一心报宋朝的信念,至死不悔。爱国志士谢枋得被元朝统治者押大都后,先被安置于驿馆,馆伴者以“此是文丞相斫头处相威胁,枋得非但不为所动,且以将与文天祥一样殉国而自豪。
历代人们对于文天祥的死节、爱国精神、独立人格精神称颂不绝。如,宋代王炎午说:“呜呼!扶颠持危,文山,诸葛,相国虽同,而公死节。”⑩明代罗洪先指出:“是故事宁无成,不敢隐忍以讳言;言宁不用,不能观望以全身;身宁终废,不欲玩愒以充位,其必为此不为彼,决绝审固于死生之间,秋毫无所皇惑,是先生之平生也。”⑪杨士奇指出,文天祥志正而才广,识远而器宏,是以浩然之气为主。历代人们受到文天祥浩然正气说的影响者,更不乏其人。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志士,也曾从文天祥浩然正气说中借鉴过合理因素。许多革命志士曾以文天祥的爱国精神、独立人格精神自励,面对外国列强的淫威,威武不屈,面对敌人的诱惑,毫不动摇。千百年来,这些独立人格精神、爱国精神,不知激励了多少忠贞义勇之士坚持民族气节。坚守忠贞的节操。它和我国许多优秀的思想一样,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只要还有国家和民族存在,还有国家和民族的斗争存在,文天祥这种爱国精神就依然有借鉴意义;只要还有富贵、贫贱、威武与独立人格之争,文天祥这种独立人格精神就依然还有进步意义。中
概言之,文天祥所说的浩然正气,既是一个物质概念又是一个精神概念。他认为浩然正气是物质的,是天地间本来就存在的自然之气,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根源;同时认为它也是人的精神产生的根源。这主要是继承老子、《管子》、王充、张载等唯物论气本体论的观点,同时也继承了《管子》、王充、张载等精气论观点的一些唯心论因素。他认为浩然正气是一种主观能动力量,是一种人格精神,这主要是继承发展了孟子浩然之气说的观点。文天祥浩然正气说对后世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借鉴。文天祥浩然正气说对后世产生影响的主要方面是:它作为种主观精神力量,一种人格精神、爱国精神的方面,以及文天祥本身作为战胜种种恶劣环境,战胜敌人的威逼利诱,始终保持高度民族气节,坚守独立完美人格精神的形象。文天祥不仅是二个主观战斗精神、完美人格精神、爱国精神的论述者,而且更是一个发挥主观战斗精神力量、完美人格精神、爱国精神的实践者和体现者。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7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第117页。
③《孟子·公孙丑下》。
④《老子》第25章。
⑥王充《论衡·自然》。
⑥王充《论衡·论死》。
⑦张载《太和篇》。
⑧张载《太和篇》。
⑨《论语,子罕》。
⑩《又望祭文丞相》,《文天祥全集》第798页。
⑪《重刻文山先生文集序》,《文天祥全集》第808页。
来源:《留取丹心照汗青》
编辑:肖典
初审:程秋萍
复审:肖丽华 甘丽萍
终审:刘祥宪
上一:稽庄即事
下一:文山的哲学观与人生观
版权所有 2019-2023 保留所有权利
赣ICP备19015032号
网站版权由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所有 技术支持:胡婷 备案号查询:工信部网站: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