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9/15 15:03:22 访问统计:5886
论“文山精神”
——俞兆鹏
文天祥(1236-1283)作为一个南宋末年的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的诗句,长期来被人们广泛传诵。他的高尚道德和忠贞气节不仅为汉族人民所称颂,也受到包括蒙古人在内的各民族的敬仰。邓光荐在《文信国公墓志铭》中说,文天祥“志节昭耀乎终古,南北之人无间识与不识,莫不流涕惊叹,乐道其平生”,这表明了文天祥不仅是某个阶级和汉族人民的英雄,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文天祥有一颗忠于祖国和忠于人民的赤诚之心,也就是他自己所说的“丹心”,这颗丹心又化为浩然正气,照耀千古,彪炳史册。
文天祥的那种浩然正气常被人们称为“文山精神”。然而什么是“文山精神”呢?学术界对此有过各种不同的概括。一般人普遍认为文山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如有的学者说:“文天祥精神是体现在文天祥一生活动中的足以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而又有学者说:“笼统地把爱国主义归结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不对的,这种看法妨碍我们对中华民族精神作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因为爱国主义是世界各民族普遍具有的一种精神。”“慨而言之,理解文天祥所作所为的关键,在深刻地把握他一生表现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大丈夫'精神和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精神,而这三种精神恰恰又构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特质,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要素。”从宏观上看这话当然说得不错,但是笔者认为,作为对“文山精神”的概括仍嫌笼统,也是不够准确和全面的。今试将“文山精神”的具体内涵概括为下列几点,以求教于方家。
一、法天不息的革新精神
文天祥一生坚持“法天地之不息”的哲学观点。他说:“所谓道者,一不息而已。”他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如流水不腐,日月常新,都是由于“道”的作用,即不断运动的结果。同样,社会的发展,如圣人之所以能为万世开太平,能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因为圣人为心充满着“道”这一“不息”的观念。所以,他希望皇帝能“法天地之不息”,即在施政过程中,要适应事物不断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以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文天祥还结合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原则,认为行不息之道者为“天理”,不行不息之道者为“人欲”“不息则阳明,息则阴浊”。他认为因理宗皇帝未能努力行道,所以在天象、民生、人才、士习、兵力、国计、治安、边防八个方面都出现了危机。同时,他对当时统治者的腐朽淫逸和不知改革创新提出了批评。他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要求皇帝能力行公道直道,严肃纲纪,整饬吏治,开放言路,集思广益,去弊求利,使人民康乐,社会安定。2
二、反抗侵略的爱国精神
文天祥的爱国精神贯穿在他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对国家的忠诚和反抗蒙古侵宋的斗争中。在《御试策》中,他就建议朝廷加强兵力,以防蒙古军南侵。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当蒙古兵包围鄂州和宦官董宋臣建议迁都逃跑时,他又写了《己未上皇帝书》,要求理宗简化行政、建立方镇、组织兵力、破格用人,斩董宋臣以统一人心,积极进行抗战。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在他退隐文山时,得知蒙古兵大败宋军和襄、樊危急的消息,他为国家的命运忧心如焚,眼泪纵横。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权奸贾似道不战而溃,元军进逼临安,为了保卫神圣的祖国,文天祥尽倾家产招募义士,在赣州起兵勤王。他虽势力单薄,却自称“拼命文天祥”,毅然举起了抗元大旗。次年,元兵将入临安,他请求率军背城与敌决一死战,可惜未能得到朝廷同意。后来,他出使元营被扣留,曾据理斥责元兵侵宋罪行。为了祖国的复兴事业,他逃脱虎口,历尽千辛万苦,泛海南归,追随二王,重举义旗,与元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空坑兵败,又退屯广东,继续抗元,直至五岭坡被俘。宋朝灭亡后,他被押赴元京大都,可是他宁愿掉脑袋,也不肯向元朝屈膝投降。元朝丞相孛罗指责文天祥弃德祐皇帝而别立二王不是忠臣,文天祥义正言辞地反驳道:“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吾别立君,为宗庙社稷计,所以为忠臣也。”3由此可见,文天祥所尽忠的并非只是宋朝的某个皇帝,而是整个国家。正是这种爱国思想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他不怕元朝统治者的威胁,舌战敌酋,怒斥叛臣,最后从容就义,坚持了民族气节,在精神上战胜了蒙古贵族的淫威。
三、关心百姓的爱民精神
文天祥的爱国精神与他的爱民精神密切相关。对百姓的关怀,甚至可以说是文天祥爱国思想形成的主要来源和核心内容,并使他的爱国思想远远超出了单纯抗元斗争的范围。文天祥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他认为,“世之能办事者,固多矣”4,如在孤寒之士、各州义甲、诸峒壮丁、山农市民、乃至罪犯盗贼之中,都存在着大量可以用于抗元斗争的人才。他说:“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可保也。”5可见文天祥深知:如能广泛团结人民群众的力量,就可取得抗元战争的胜利。因此,他主张推行传统的儒家民本主义。他引用上古圣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以及“天明畏自我民明畏”6的教导,要求皇帝重视民意。他曾对宋度宗说:“《书》曰:‘民可近,不可下。’‘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而后世犹有以民为黔首者,以覆其宗,为天下笑者。”7然而,当时广大劳动人民却受着官府残酷的剥削。文天祥指出,人民的贫困都是由于宫廷的奢侈和官吏的腐败造成的。他说:“贪官暴吏,视吾民为家鸡圈豕,惟所咀啖,而民困。呜呼!东南民力竭矣。”8有鉴于此,文天祥非常关心人民群众,曾利用一切机会,尽力帮助百姓解决困难和改善生活。如,他在知瑞州时,曾平反冤狱,严惩罪犯,安集流亡,设“便民库”以备天灾人祸时之急需。他在知宁国府时,曾上奏朝廷请求免除当地百姓的赋税,并亲自下乡劝农,动员农民发展生产。即使在他罢官隐居文山时,他仍关心人民困难,曾出面向赣州求籴,使吉州百姓度过了饥荒。在知赣州时,他又实行礼治,平易亲民,尊敬老人,不使民冤,力争时和岁丰。在起兵勤王时,他捐家产充军费,不强征民财;在率军入卫临安时,沿途纪律严明,不取百姓一草一木。他对元兵疯狂屠杀南宋人民感到万分痛恨。他在路过常州时,看到经过元兵蹂躏后的城乡一片残破,曾慨叹:“苍天如可问,赤子果何辜?”9文天祥几乎无时无刻都会想到百姓的苦乐。即使在他被俘关入大都狱中受尽折磨并面临死亡之时,他仍把个人的痛苦和生死置之度外,挂念着人民的生活处境。当狱中因大雨成灾时,他想的是:“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粱。我命浑小事,我死何足伤!”10这是何等仁慈博大的胸怀!
四、敬老爱幼的孝慈精神
文天祥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怀,又与他那敬老爱幼的孝慈精神互为表里。一个人不能做到对父母长辈的孝,岂能做到对国家的忠和对人民的爱。当然,文天祥对父母长辈的孝绝不是不分是非的愚孝,他对子女的慈也非毫无原则的溺爱。他的孝慈精神,是与他的爱国爱民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文天祥对父母十分敬爱和眷恋,因为父母不仅生他养他,而且自幼对他进行忠义教育。父亲文仪“化学来新”的创新精神以及与人为善的高尚品性曾深刻地影响了文天祥的一生;母亲曾德慈也时时教导他要忠于国家和人民。所以,后来文天祥即使身处患难之中以及被囚大都期间,每逢父忌日,总不忘哭祭,并表示“母尝教我忠,我不违母志”。11文天祥对外祖父曾珏和祖母刘氏也同样孝顺。他曾把外祖父接到自己家中安度晚年,还为他送终和撰写墓志铭。文仪虽然只是刘氏的过继儿子,但文天祥仍把刘氏当作亲祖母一样对待。尤其可贵的是,他能以“老老及人、亲亲为政”12,敬重爱护民间的所有老人。如,他曾亲登门去为庐陵罗融斋的百岁老母萧氏拜寿,并赋诗祝贺。他在知赣州时,趁为祖母刘氏庆祝八十七岁寿辰之机,把赣州民间一千三百九十位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部请来参加宴会,并送给钱帛酒米,加以慰问。此外,对于其他先辈老人,文天祥也同样敬重。如,他对自己的老师欧阳守道感情极深,不仅能虚心听取他的教导,还时刻关心他的生活,帮助他解决经济困难;欧阳守道去世时,他痛不欲生,如丧考妣。又如,对前辈长官江万里更是尊敬有加,一有机会便去上门拜谒,虔诚请教。同时,文天祥对子女十分爱怜,时常对他们进行忠义爱国的教育,充分表现了他那关怀备至的慈父心肠。当儿女在战乱中死难或被俘时,他一面痛哭流涕,一面深自责备没有保护好子女尽到做父亲的责任:“所愧为人父,风物长年悲”13“不得收骨肉,痛哭苍烟恨”。14当文天祥兵败被俘后,他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15他虽然钟爱妻子儿女,但并不因留恋骨肉亲情而动摇以死殉国的决心。他在大都狱中收到二女儿柳娘来信时,他要女儿严守节操,好好做人,不要向敌人屈服。他给过继儿子文升写遗书,要文升攻读《春秋》,明白纲常大义,以为立身行事之本,并能继承自己的忠义遗志。
五、不慕官位的廉洁精神
文天祥一生追求的目标,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要以自己的言行为世人树立一种以公道和直道为核心的道德标准,这是由他的人生价值观所决定的。他参加科举考试登上仕途,是想要为国为民做贡献,因此他在任何官位上,都表现出一种亲民勤政的廉洁精神。他在中状元后,由于父亲病死而扶柩回乡,他洁身自好,坚守君子不藉丧事敛财的原则,拒绝沿途人士的一切馈赠。守孝期满,当时朝中奸臣丁大全擅权,有人劝他以状元身份写信向丁大全求官,而他宁愿在家赋闲,也不愿与权奸同流合污。蒙古军南侵,他上书乞斩主张迁都逃跑的宦官董宋臣,因皇帝不听,他就拒绝朝廷的封官,乞求奉祠。后来,他在当京官和出任地方官期间,始终忠于职守,勤政廉政,为民请命,推行公道直道,遗爱在民,因而得到广大民众的敬重,宁国府百姓甚至为他建立生祠。文天祥说:“吾辈读书临民,正为今日行志”16,是“怵惕于孺子之入井,岂为内交要誉设”。17也就是说,他读书做官,是想要为民谋福,并非为了沽名钓誉。他在知宁国府任满回家时,两袖清风,行李中无一贵重之物。当他遭到奸臣诬陷罢官隐居文山时,生活简朴,不重财利,凡有收入,随至随散。他平居无官府之交,无乡邻之怨。他性情淡泊,视富贵如浮云。他闭门读书,认真修养心志,以便在适当时机,再出山去为国效力。当元军逼近临安时,宋廷乞降,元将伯颜要宋朝派宰相去元营接洽投降事宜。文天祥虽奉命出使,但他去元营是为了向伯颜据理力争,而不是以右丞相名义前去乞降的。因而他辞相不拜,他不愿戴着一顶宰相的乌纱帽去当卖国贼。临安沦陷时,二王南逃到福建,另立南宋行朝。景炎帝死;祥兴帝继位,又逃到崖山。文天祥经历了与元军的浴血奋战,兵败移军至广东,要求去崖山觐见皇上,遭到张世杰的拒绝。为了稳定文天祥的情绪,宋廷晋升他为少保、信国公,并赐金犒军。文天祥对此非常不满,曾写信向行朝提出抗议。他想去崖山觐见皇帝,不是为了邀功求官,而是为了与行朝合兵,重新部署抗元事宜,以复兴宋朝。可见文天祥不重官爵而重事业,不重个人利益而重国家前途。至于元朝为了诱降文天祥所许诺的高官厚禄。文天祥更是不屑一顾。他在出使元营被拘时,元将教唆以当元朝宰相为诱饵向他劝降,他说元朝公卿“不直人间一唾轻”18,表现出对元朝高官的无比鄙视!在他被俘押往大都后,元世祖忽必烈劝他投降当元朝的宰相,他誓死不降,决心殉国,终于从容就义。文天祥这种不慕官位以求事业为重的廉洁精神,与那些为一己私利而奔走权门乃至卖国求荣的南宋叛臣的心态相比,形成了崇高与卑劣的强烈对照!
六、重视教化的人文精神
文天祥为官行政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他十分注重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教育广大百姓,以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文天祥之所以具有这种重视教化的人文精神,这与他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有一定关系。他年轻时,曾深受父亲文仪和老师欧阳守道等人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的家乡吉州又是个有名的节义之邦,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的清官和爱国之士。如他在游邑校乡贤祠时,受到欧阳修、杨邦义、胡铨等人忠义爱国事迹的影响,说“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19,从而产生了要为国为民做贡献的宏愿,立下了要当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男子汉大丈夫的志向。因此,文天祥深知优秀历史文化提高人们思想品质的巨大作用。他在知瑞州时,最重视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开展对士民的教化。为了改变当地的“风俗之弊”和“士行不立”的现状,他亲自去西涧书院讲学,教导士民要学习当地乡贤刘涣、刘恕、刘羲仲三先生的高风亮节,能做到以“忠”、“信”、“诚”来待人处世。同时,他还修复了瑞州的三贤堂、碧落堂,创建了“陶靖节祠”等名胜古迹,以增强州城的文化气氛,有助于兴起斯文。他在知宁国府时同样重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维修,特为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取名的“览翠亭”题写“颜间”二字,并亲往祭拜梅尧臣墓和访问梅氏后裔。在离宁国府时,他又写成了《劝农》、《戒农》诗各五首,其中要广大农民“行孝弟、敬重爷娘”,“勤教子、有子读书”。文天祥在任湖南提刑时,曾趁中国传统的元宵节灯会之机,实行官民同乐,唱歌跳舞,倡导官员“平易近民”、“使民不冤”、“使时和岁丰”,促进社会和谐。他在知赣州时,曾受知雷州虞应龙之托,为撰《雷州十贤堂记》,协助虞应龙以被谪官来雷州的寇准、苏轼、苏辙、秦观、王岩叟、任伯雨、李纲、赵鼎、李光、胡铨十位先贤的高风亮节,来教育当地人民。总之,文天祥时刻都会利用中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和历代爱国志士的事迹,来勉励自己和教化别人。甚至在大都狱中,他也不忘对元朝官吏“讲前史忠义传”,致使他们“无不倾听感动”20。文天祥的这种做法,对我们今天利用文化遗产向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道德品质教育,不无启迪。
七、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文天祥虽然中过状元,最后官至右丞相、晋封信国公,但他一生经历坎坷,屡受磨难。不过,他却有一种超乎常人的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能“独行其志,坚力直前,百挫而不折,屡踬而愈奋”21。文天祥在担任江西提刑时,因受台臣黄万石英诬陷而罢官,他据理驳斥,终地挫败了黄万石之流的阴谋。当他因草诏触犯了权奸贾似道而遭报复时,他宁可罢官归隐而决不妥协。当他起兵勤王受到投降派的污蔑而受阻时,他冲破重重阻力,终于领兵入卫京城临安。当他出使元营被拘留后,他怒斥元兵侵宋野心,致使元将伯颜惊叹他为“大丈夫”;接着他又千方百计在镇江逃脱了虎口。当他被宋淮东制置使李庭芝认作元兵奸细而被缉捕时,他历尽艰辛,矢志不移,泛海南归,追随二王,重又举起抗元大旗。当他空坑兵败后,虽许多战友牺牲、妻子儿女被俘,他仍不气馁,收集残部,进军广东,继续抗元。当他在潮阳欲去崖山朝觀皇帝未成时,他仍欲结寨据险,坚持斗争,直至不幸被俘。当他被元兵押赴大都时,受尽了长途跋涉和风霜雨雪之苦,却不能动摇他对祖国的一片忠心。到了大都,他不怕威胁,拒绝利诱,虽在兵马司狱中经受了三年漫长的非人生活的折磨,而他的斗志反而更为昂扬。他坚持民族尊严,死也不肯向敌人屈膝下跪,甚至元世祖忽必烈也称他为“好男子”。文天祥之所以能够如此坚强不屈,因为他胸怀大志,身上有一股浩然正气,也即有一种“至大”“至刚”的男子汉大丈夫精神。“文武道不坠,我辈终堂堂”22,文天祥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他说:“平生读书为谁事,临难何忧复何惧!”23为了推行正道和直道,他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唯有葵藿心,不改铁石肠”24,他要做到一生光明磊落,仁至义尽。在文天祥看来,个人的死算得了什么,只有让爱国赤心、民族节操、人间正义长存于宇宙之中,才是最重要的,他要使自己的所作所为“赢得千年在,丹心射碧空”2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说到做到,他终于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英雄,名垂千古。
文山精神不仅为当时的爱国志士所仰慕,而且曾长期激励着后世的人们去为正义事业而奋斗。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四月,元朝强押南宋遗臣谢枋得(号叠山)至大都,多方对他进行诱降,馆伴曾以文天祥被杀之事相恫吓。谢枋得不为所动,并说:“当年集英殿赐进士第幸同榜,今复得从吾同年游地下,岂非幸耶!”26他誓死不降,终于绝食殉国。
明朝兵部尚书于谦,家有文天祥画像,他在《文天祥先生像赞》中说:“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亡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我瞻遗像,清风凛然。”27于谦学习文天祥的忠心保国,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曾指挥北京保卫战,打退了强敌瓦剌军的进攻。后来他虽被冤杀,但也像文天祥一样,做到了“孤忠大节”,万世流传。
清初,许多明朝的爱国志士都以文天祥为榜样,反抗清兵的民族压迫,积极投入反清复明的斗争。如,文天祥的后裔苏州人文秉参加反清义军,被俘不屈,从容就义。他曾写《绝命辞》云:“三百年前旧姓文,一身报国许谁闻。忠魂今夜归何处?明月滩头卧白云。”28同时,杨廷枢在反清失败后被捕,他在狱中赋《绝命词》十二首,又裂衣幅作遗书,自题其后曰:“吾自少读书,慕文信国为人,今日之事,乃其志也。”清朝巡抚土国宝命他剃发,他说“砍头事小,剃发事大”29,终于不屈被杀,保持了民族节操。张煌言在南明鲁王政权灭亡后被俘,他在回答敌人的劝降书中说:“宁为文文山,不为许仲平。”30“而被执以来,视死如归。非好死恶生也,亦谓得从文山、叠山(谢枋得)异代同游,于事毕矣。”31南明大学士瞿式耜守桂林(今属广西),城破与其学生张同敞一起被俘。他写诗自励:“无逃大义昭千古,敢望文山节并重。”32张同敞则在和瞿式耜的《浩气吟》诗中说:“叠山欲随文山烈”33,把瞿式耜比作文天祥,把自己比作谢枋得,表示将与瞿式耜一起为国殉难。杨延麟在赣州抗清,城破投清水塘死,他曾自号“兼山”,表示要步文山、叠山后尘,为国尽忠。此外,南明抗清爱国志士江天一、马世奇、金铉、黄道周、 洪载、郑云锦、路振飞、何腾蛟、李邦华、姜曰广、傅冠、袁继咸、傅鼎铨、郑大声……等人,他们在为国殉难时,都曾表示要仿效文天祥,甘为玉碎,忠心不移。
文山精神既激发了中国古代仁人志士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也受到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赞许。朱德写有《游罗岗祠》诗:“罗岗山下罗岗祠,留有文山四首诗。忠心为国名声在,仪表堪称百世师。”34叶剑英在《看方志敏同志手书有感》一诗中写道:“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35诗中赞扬革命烈士方志敏的丰功伟绩,称颂他是文天祥以后江西的一个伟人。毛泽东在读《新唐书·徐有功传》时写下批语:“岳飞、文天祥……杨虎臣、闻一多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36
文山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而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之魂和民族之根,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是团结人民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支柱。为此,继承和弘扬文山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将促进我国现代先进文化的发展,并有利于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还可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使中华民族能以自强不息的雄姿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 《文天祥全集》卷一四《指南录后录》卷一上《过零丁洋》,第536页。
2. 《文天祥全集》卷三《御试策》,第68—85页。
3. 《文天祥全集》卷一七《纪年录》己卯年(1279),第706页。
4. 《文天祥全集》卷三《己未上皇帝书》,第91页。
5. 《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第12534页。
6. 《文天祥全集》卷三《御试策》,第77页。
7. 《文天祥全集》卷三《轮对札子》,第101页。
8. 《文天祥全集》卷三《御试策》,第77页。
9. 《文天祥全集》卷一三《指南录》卷二《常州》,第492页。
10. 《文天祥全集》卷一四《指南后录》卷三《五月十七日大雨歌》,第587页。
11. 《文天祥全集》卷一四《指南后录》卷二《邳州哭母小祥》,第558页。
12. 《文天祥全集》卷四《知赣州到任谢皇帝表》,第112页。
13. 《文天祥全集》卷十六《集杜诗·二女第一百四十四》,第665页。
14. 《文天祥全集》卷十六《集杜诗·二女第一百五十》,第666页。
15. 《文天祥全集》卷十八《拾遗·狱中家书·达百五贤妹》,第719页。
16. 《文天祥全集》卷五《回宁国府交代孟兵部之缙》,第197页。
17. 《文天祥全集》卷六《回宁都陈节推容》,第200页。
18. 《文天祥全集》卷一三《指南录》卷一《唆都》,第486页。
19. 《文天祥全集》卷一七《纪年录》壬午年(1282),第713页。
20. 《文天祥全集》卷一七《纪年录》壬午年(1282),第711页。
21. 《文信国公墓志铭》。
22. 《文天祥全集》卷一四《指南录后录》卷二《白河沟》,第570页。
23. 《文天祥全集》卷一四《指南录后录》卷一《言志》,第536页。
24. 《文天祥全集》卷一四《指南录后录》卷三《壬午》,第593页。
25. 《文天祥全集》卷一五《吟啸集·自叹》,第605页。
26. 《昭忠录·谢枋得》。
27. 于谦:《中肃集》卷一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 温睿临:《南疆逸史》卷四六《文秉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
29. [民国]《吴县志》卷六九《杨廷枢传》。
30. 许衡是著名理学家,字仲平,河内(河南沁阳)人。他降元后官至集贤大学士、国子祭酒。
31. 张煌言:《张苍水集》第一编《答赵廷臣书》、《贻赵廷臣书》、《四明从书》本。
32. 瞿式耜:《瞿忠宣公集》卷四《闰十一月初一夜放言》,清刊本。
33. 张同敞:《和浩气吟》,见《瞿忠宣公集》卷四。
34. 朱德:《朱德诗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2版,第37页。
35. 叶剑英:《叶剑英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版,第3页。
3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来源《天地正气》
编辑:肖典
初审:程秋萍
复审:肖丽华 甘丽萍
终审:刘祥宪
上一:文天祥哲学性质之我见
下一:元人眼中的文天祥
版权所有 2019-2023 保留所有权利
赣ICP备19015032号
网站版权由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所有 技术支持:胡婷 备案号查询:工信部网站: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