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4/13 12:17:59 访问统计:14886
萧韶光
在中国,崇尚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节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跨越几千年,成为长期维系中国社会的精神纽带。杰出的民族英雄、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号文山)不仅是儒家学说的践行者,而且是儒学人格的典范或标杆,达到了许多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如果笼统地用儒家思想来认作文山精神,那就没有突出他与其他人不同的闪光点。
有学者把文山精神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涵: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大丈夫精神;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精神。还有学者说,文山精神就是体现在文天祥一生活动中的足以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尽管对文山精神有各种各样的概括,然而其本质和内涵没有大的分歧。归纳以上观点,我们对文山精神拟用八个字来表述,即爱国、鼎新、廉节、正气。
“爱国”是文山精神的核心。他思想、言行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爱国。他“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思想观念和“君降臣不降”的思想行为就是最好的诠释。为了爱国,他甚至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去奋斗,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是他人生的突出表现。此为文山精神的首义,深刻反映出他以爱国为核心的担当和责任,彰显文山精神的高度和忠义。
“鼎新”是文山精神的精髓。图存图强、革故鼎新,“法天不息”的思想追求贯穿于他的一生,这与宋朝立国“死守祖宗之法”针锋相对,他对南宋晚期“祖宗之法”导致国家逐渐衰亡之根源有了清醒和高度的认识,大胆提出和鼎力推行改革图强的政治主张,充分体现他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精神追求。
“廉节”是文山精神的特征。廉与节为人安身立命之本。他为政注重操守,敢于向权贵斗争,没有奴颜媚骨,“一段青山颜色,不随江水俱流”;对外族侵略者坚持抗争,不屈不挠,尽显崇高气节。
“正气”是文山精神的灵魂。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文天祥自小见贤思齐,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大气磅礴的《正气歌》惊天地、泣鬼神,升华到他思想灵魂的最高境界,成为千古绝唱,震古铄今。
“爱国、鼎新、廉节、正气”的文山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归纳为六句话:
正直正义 忧国忧民
廉政廉洁 坚毅坚贞
尊师尊老。曾凤是文天祥幼年时的老师,文天祥起兵时,曾凤也跟随他去抗元,但在军中“丞相以师道尊秀峰(曾凤之号)。”欧阳守道是白鹭洲书院的山长和教授,文天祥对欧阳先生执弟子之礼,处处给予照顾。一次,他听说欧阳先生贫病交加,生活穷困,便将皇帝赐给自己的一只金碗送给老师,让其家人拿去典当救急。后来,欧阳先生病逝,家里穷得连安葬费用都没有,他就以学生和孝子的双重身份去帮助料理后事。创办了白鹭洲书院的吉州太守江万里,在文天祥就读该书院时,虽然江万里早就离开吉州了,但他仍然把他当作太老师敬重,对老师的道德文章极为敬佩。他任湖南提刑时,特意去拜访,聆听太老师的教诲。
文天祥知赣州,一到任,就去访问曾做了28年地方官的陈继周老先生,谦虚地向他问政,使陈继周很感动。后来文天祥起兵,陈继周鼎力相助,并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军中去。在赣州时,文天祥借给祖母庆87岁生日的机会,将城中70岁以上的老人请到衙门来赴宴,他不仅拒收来客的礼物,而且还给每位老人送了几斤米面,几尺布帛和一些铜钱。这件事让全城老人感恩戴德。有位103岁的老妇,一定要儿孙们把她抬到衙门,亲自见见这位文大人。她对文天祥说:我经历了几朝几代记不清了,历来都是老百姓给官老爷送礼,还没听说过当太守的给下民送礼哩!文天祥在治赣州时,“平易近民,十县素服威信”。为什么文天祥在赣州起兵能一呼百应,数万群众自动来参军?因为人们信任他,正义事业的“得道多助”。
图强图新。奠定文天祥革新图治思想的重要篇章是他的策论。21岁写的《御试策》,首先提出“法天地之不息”观念。自然万物是生生不息的,时刻都在变化着,人世社会也是永远运动着的,这是唯物主义思想。因此必须按照变化着的时事适时制定政策,不停地改革。这种思想贯穿在文天祥的一生,他的许多主张,比如“简文法”、“破格用人”、“建方镇”、“募新兵”等等,都是针对当时死守祖宗的国策提出的。
这些是他的改革思想,治国建言,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他就利用在地方任职的有限空间去实践,比如他想方设法苏解民困,医治战争创伤,在宁国府用府库的钱去代缴国税;在瑞州他创设便民库,让百姓发展生产。在湖南和江西提刑的任上,他平反冤案,疏决牢狱。他的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苏解了民众苦难。
正直正义。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时,皇帝的诰词称他“国忘家,公忘私。”的确如此。无私才能正直,无私才能无畏。当年参加殿试时,试题最后提醒考生,作文“勿激勿泛”。而在答题时,他文笔大胆,痛陈时弊,痛快淋漓。后来几次上书,他都是无所顾忌的。别人对董宋臣、贾似道之流巴结迎奉,他却敢于当面斥责。他甚至直谏皇帝“近小人,失人心”。
忧国忧民。忧国忧民是和爱国爱民连在一起的,互为因果。在《御试策》中,作为一个学生的他就怀有忧国忧民的心,他大声疾呼:“今之民生何如耶?今之民生困矣!呜呼,东南民力竭矣!”他直言造成民困国穷的原因是苛政搜括、官员贪腐、无节制的大建楼堂馆所。
文天祥被罢官,他虽蛰居在富田文山,并不是与世隔绝。他时刻关心山外情势,等待为国效力的召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有一年夏季,庐陵发生大旱,田里几乎绝收,到处是饥民,而赣州却粮食丰收。因为赣州山多田少,粮食虽丰收,但要预防歉年缺粮,所以不准向区外粜粮。文天祥急民所急,他写信给赣州知州,请他允许将粮食卖给吉州民众,以济民苦。他虽然是个被罢贬之人,可为解民众苦难,他还是要站出来,要鼓呼。后来他身陷燕狱,有几次天下暴雨,牢房中顿时涨了水,连床铺也淹没了,痛苦不堪。但想到久旱缺水的农民,他就不顾个人的苦难了。“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粱,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一个爱国者,首先就是一个忧国忧民之士。
廉政廉洁。他勤政为民。在宁国府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疾苦,并作《劝农文》,用通俗俚语,教育群众为忠为孝,努力耕耘,立身扬名,以显父母,改变社会风气,从而发展生产。《纪年录》中还记录了一件趣事:文天祥家乡附近一个叫冷水坑的地方,有位胡氏老伯。那年文天祥要去吉州参加乡试,经过他家,在其门口的石头上稍息片刻。胡老伯看天气冷,请文天祥到屋子里坐,用热饮招待。他说,你今后必会富贵,那时可别忘了我啰!这是玩笑话。几年后,文天祥从宁国知府卸任返乡探亲,又路过胡家,胡老伯看见文天祥荣归故里,大包小担的,便说,现在文大人是发财了啊!文天祥领会其意,当即说,这些东西你任意挑一担,算我送你的。胡老伯挑了一担,打开一看,尽是宁国当地出产的蒲扇。文天祥又让人把所有包袱都打开,也全是蒲扇。他要来笔墨,在蒲扇上写下“清风”二字,送给胡老伯,并说,这是远方的特产,我自费购得,送给乡里乡亲啰。文知府没有衣锦返乡令胡老板很奇怪,俗话说:通判知县,腰缠万贯,提刑知府,金银满斛。怎么文知府就两袖清风呢?
从入仕做官到起兵之前,大约15年间,他被三次罢官,共约六七年在家隐居。而在当官任上,除了应得的俸禄,别无所求,所以他家的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后来起兵时,他毁家纾难,变卖家产来作军饷,家里就一贫如洗了,所以只好将老母、妻妾子女送到知惠州的胞弟文璧那里供养。
坚毅坚贞。文天祥早年立志报国,一旦当国家危难需要他出力担当时,他会奋不顾身。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社稷为重”,没有什么可以高于国家民族的利益。他忠于君主,然而他忠君是有原则的,如果君主背叛自己的国家,那么他便不能顺从君主,这时便“君为轻”。爱国、救国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文天祥出使皋亭山元营是为了国家民众不受战乱之苦;他从镇江逃出来,历尽艰险,“不指南方不肯休”,而且回到南方后又再举义旗,收复失地,度过了四年抗元的艰难岁月。他深知这里有多少苦难,然而坚持不懈地奋战,这没有坚毅或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做不到的。
为了国家民族的最高利益,文天祥对投降卖国求荣者的可耻行径恨之入骨。宋朝廷执行的是投降路线,任命已经投降元军后又成为元军将军的吕文焕的侄子吕师孟为兵部尚书,这其中的阴谋一看便知,是朝廷想通过吕师孟开投降卖国的后门。文天祥当即斥责他们叔侄:“国家不幸至今日,汝为罪魁,汝非乱贼而谁?三尺童子皆骂汝,何独我哉?”
文天祥忠于自己的国家,对入侵的元朝统治者决不屈服,在他身陷囹圄后的许多场合都表达过。元朝统治者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先是用金棍敲击他不屈的膝盖,对他进行肉体摧残,继而许以宰相高官,但他坚贞之心从没丝毫动摇,因为他坚信孔子“杀身以求仁”,孟子“舍生以取义”,他要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伟男子,这是他早就定好了的人生目标,而且一步一步朝着这个目标践行。
700多年来,仁人志士把文天祥当作爱国旗帜、爱民标杆。历史上许多爱国志士,反抗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都是念着《正气歌》战死沙场或牺牲在刑场。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涌现了大批像文天祥那样矢志爱国的英雄人物,文山精神成为鼓舞人们反侵略、反奴役、反迫害,追求光明的一盏明灯。很显然,文山精神在当代仍然具有普世价值。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这种精神是一种理想,一种信仰,也是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思潮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文山精神是继承和践行前人,主要是儒家思想所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并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文山精神所体现的各个方面的内涵,与我们当今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通,传承久远。
我们身处文山故里,是《正气歌》之乡,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文天祥是中华民族的一面很有特色的旗帜,是民族魂,是民族脊梁, 具有特殊的跨时空的感召力。我们要接好“文山正气”这种震古铄今的地气;要把好“文章节义”这种生生不息的文脉。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地共同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永远的“精神高地”。
(作者系青原区文天祥文化研究会会长、诗人)
摘自《不愧庐陵》
版权所有 2019-2023 保留所有权利
赣ICP备19015032号
网站版权由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所有 技术支持:胡婷 备案号查询:工信部网站: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