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7/29 13:35:19 访问统计:10314
俞兆鹏
今年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为国殉节七百周年。虽然当前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与文天祥生活的封建社会已经大不相同,但是我们仍然要纪念文天祥。这是因为继承和发扬文天祥舍生忘死、一心为国的斗争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天祥所处的时代,正是蒙古贵族大举南侵、南宋统治极端腐朽、广大人民苦难深重的时代。文天祥一生的活动,主要表现在:一面反对南宋政府的腐败统治;一面又对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他为了争取国家的富强和维护民族的独立,坚忍不拔,奋斗终生,最后为国殉节,表现了可歌可泣的大畏精神,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志士。
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初二日(1236年6月6日),文天祥生于吉州庐陵县(今江西吉安)。早在童年时期,文天祥就十分崇敬历史上的爱国志士。当他听了家乡先辈忠义之士欧阳修、杨邦义、胡铨等人的事迹后,表示将来一定要和他们一样,为国尽忠。青少年时期,文天祥深受了他的老师欧阳守道高尚品德的影响。他在《祭欧阳巽斋先生》一文中说:“先生之德,其慈如父母,常恐一人饥,而宁使我无卓锥。……及其赴人之急,如雷霆风雨,互发而交驰。……及其为人也,发于诚心,摧山岳、沮金石,虽谤兴毁来,而不悔其所为。”欧阳守道先生的这引起舍已为人的品性,后来我们都可以在文天祥身上找到。
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参加进士考试,得中状元。他在对策中,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困苦,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张,劝皇帝和官吏要认真办事,信用敢于直言的人。这篇试卷充满爱国热情,考试官王应麟赞扬文天祥“忠肝如铁石”①。
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九月文天祥才入京做官,任承事郎兼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当时朝廷正复明到蒙古军从黄州(今湖北黄冈)沙武口渡江的边报,内侍董宋臣建议理宗逃跑,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引起人心极大不安。虽然董宋臣受理宗宠信,肆无忌惮,人人畏惧,被称为“董阎罗”,而文天祥却冒着生命危险,上书乞斩董宋臣,并要求革新政治和军事制度,改变权奸小人把持朝政的状况,根本扭转国家面临的危局。结果文在祥的建议并未受到皇帝的理睬,于是文天祥弃官返里。对于这次上书,文天祥在给吴西林的信中说:“某不量其愚,辄上书论事。区区以为宗社有故,死亡变在旦夕;不若犯危一言,有及于今日之难,其得祸与否不计也。”②他又在《缴奏稿上中书(吴潜)札子》中说:“人非不知爱身,何苦如此冒死?今日之事急矣,惧其至于一旦,则亦不免于死也。”可见,文天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于度外。
①《文天祥列传》,《宋史》卷四百一十八。
②《贺吴提举》,《文山先生全集》卷五。
文天祥不畏权贵,还表现在制裁奸相贾似道这件事上,当时贾似道专权,擅作威福。他整天沉醉于声色享乐,并向皇帝隐瞒蒙古入侵的军情。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贾似道托病辞官以要挟度宗,度宗哭哭啼啼要挽留他。文天祥这时兼学士院权直,他在替皇帝起草挽留贾似道的诰命时,不仅没有夸赞贾似道的功绩,反而义正辞严地斥责了他。贾似道大怒,即指使台官张志立提出弹劾,罢了文天祥的官。文天祥回乡后,在给朱古平的信中说:“七八月以来,此血肉躯,如立于砧几之上,齑粉毒手,直立而俟之耳。仆何所得罪于人?乃知刚介正洁,固取危道。”①由此可知,这次文天祥为了指斥权奸,又冒了生命危险。而文天祥不顾个人利害,反对南宋黑暗政治,力图振兴国家,正是他的爱国思想的重要表现。
从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至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曾两次罢官归乡,居文山共有五年。其余时间除在朝为官外,曾先后出知瑞州(今江西高安)、宁国府(今安徽宣城)、赣州(今江西赣州),并一度领湖南提刑。文天祥在当地方官时,十分关心人民生活。他在知瑞州和赣州时,平易近人,于民常有惠政,故深得民心,甚至有“具官设位家置香火以报恩”的②。《宋史·文天祥列传》记载说:文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其实,文天祥无论在当官或罢官家居时期,生活都很朴素恬淡。他说:“予于山水之外,别无嗜好。衣服饮食,但取粗适,不求鲜美。
①《与朱太博》,《文山先生全集》卷五。
②《纪年录》,《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七。
于财利至轻,每月所入,随至随散,不令有余。常叹世人乍有权望,即外兴狱讼,务为兼并。登第之日,自矢之天,以为至戒。故平生无官府之交,无乡邻之怨。闲居独坐,意常超然。”①可是,文天祥对国家的命运非常关心。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他在瑞州,听说蒙古军在襄、樊一带又有活动,曾在《题碧落堂》一诗中写道:“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他在被劾罢官家居时,曾在文山新盖一所住宅。当时他仅三十六岁,被迫隐居过着闲散生活,并非出于本愿。他曾说:“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②因此,这一年当他听说蒙古军将侵入四川威胁长江流域的消息时,就停止了文山新宅的建筑。次年五月初二日(1272年5月30日),文天祥在《生日和谢爱山长句》中概叹道:“桑弧未了男子事,何能局促甘囚山!”文天祥不甘心于自己被迫闲居的生活,他日夜所想的是如何为国家干一番事业。他在《夜坐》一诗中曾表述了自己的这种心情:“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夺得了蒙古汗位后,定国号为元。咸淳十年(1274年),元军二十万由伯颜统率分两路大举侵宋。宋恭宗德佑元年(1275年)正月,南宋朝廷得到元军渡江消息,诏令各路“勤王”。元军在攻宋过程中,除了进行疯狂的烧杀之外,还大量抢占土地,掠卖人口,驱民为奴,对各族人民实行血腥统治。当时,文天祥在赣州,他拿出全部家产充当军费,组织抗元队伍,起兵“勤王”。当一个民族受到其他民族的侵犯或压迫时,这个民族的社会各阶级,就会很自然地把本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当作反抗民族压迫的旗帜。因此,文天祥的起兵“勤王”抗元,完全是正义的,是符合各族人民利益的。可是,南宋朝廷内部的投降派为了破坏抗战,却诬蔑文天祥的队伍是“乌合之众”, 诬说他们曾在抚州境内进行抢劫。文天祥驳斥了投降派的诬蔑。他的队伍纪律良好,对人民秋毫无犯。投降派的阴谋完全破产了。那时元军势力强大,南宋官吏中积极抗战的人很少,投降派得势,朋友们都劝阻文天祥起兵。文天祥虽然自知兵力单薄,但他仍然下了必死的决心,举起了抗元的大旗。他要以自己坚强的行动,来影响全国的忠义之士,激励他们起来共同保卫祖国。
①《纪年录》,《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七。
②《山中感兴》,《文山先生全集》卷二。
文天祥到临安(今浙江杭州)不久,南宋朝廷任命投降派吕师孟为兵部尚书,并企图通过其叔、降元宋将吕文焕的关系,与元议和,而把文天祥留在京城,以限制他的活动。文天祥坚决要求抗战,他毅然上书皇帝,要求斩吕师孟以堵塞投降之路。同时,他又建议分全国为四镇,各建都督统御,分头抗元。他认为这样做能使元军力量分散、疲于奔命,胜利就不难取得。可是,腐朽的南宋朝廷对文天祥的合理建议置之不理,却派他去知平江(今江苏苏州)。由于南宋朝廷的消极抗战,积极投降,元军很快攻占常州(今江苏常州),并进行了大屠杀,接着又占领了独松关(今浙江余杭西北)。这时,丞相留梦炎逃跑,朝廷方命文天祥入卫临安。
德祐二年正月初三日(1276年1月19日),文天祥为了挽救国难,怀着“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①的心情,入朝陈述大计,建议送益王赵 、广王赵 去闽、广,以图复兴。正月初八日(1月25日),文天祥又请求率领京师义士二十万,背城与元军决一死战,却没有得到丞相陈宜中的允许。正月十八日(2月4日),元军到了离临安只有三十里的 亭山。伯颜想胁迫南宋政府投降,要宋廷派丞相出城谈判。太皇太后谢氏派监察御史杨应奎送传国玺与伯颜请降。当天夜晚,丞相陈宜中逃归温州(今浙江温州)。形势十分危急,在这“战、守、迁皆不及施”的紧要关头,文天祥为了缓和敌人的进攻,保住临安,便挺身而出,自愿冒险去元营交涉。于是,南宋朝廷给了文天祥右丞相兼枢密使的官衔,派他去皋亭山与伯颜谈判。
①《指南录·赴阙》,《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三。
正月二十日(2月6日),文天祥到了敌营,一见伯颜,即慷慨陈辞,怒斥元军的无理侵犯,并要求他们撤军后再行谈判。伯颜逼文天祥投降,文天祥严正地回答:“两淮、两浙、闽、广尚多未下,穷兵取之,利钝未所知!”伯颜词穷,就对文天祥进行威吓。文天祥毫不惧怕地说:“宋状元宰相,所欠一死报国耳。宋存与存,宋亡与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何怖我为!”①伯颜无法,只得以礼相待。谁知正当文天祥在元营进行坚决斗争的时候,南宋朝廷却派吴坚、贾余庆、吕师孟等人为“祈请使”,奉表向元军求降。文天祥见状大怒,痛骂贾余庆、吕师孟等卖国奸贼,并表示自己誓为宋朝忠臣,决不怕死。
①刘岳申:《文丞相传》,见《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九附录。
伯颜见文天祥那种大义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概,不禁为之吐舌,连称文天祥是“男子,男子!”伯颜怕文天祥回去起兵抗战,就将他拘留在元营。文天祥原想通过谈判,暂时缓和宋朝所面临的危险局势,谁知自己竟被拘留,而那些贪生怕死的宋朝将领又纷纷叛去。他深悔自己到元营来谈判的失策,他叹息自己“但知慷慨为男子,不料蹉跎对故人”①。这时文天祥想自杀殉国,但后来想到南宋广大军民还在坚持抗战,自己有责任去力挽狂澜,复兴祖国,于是他还是坚持活下来,再寻找机会逃出虎口。
二月初八日(2月24日),伯颜强迫文天祥随同“祈请使”去北方。途经平江,平江人民见文天祥被拘,无不痛哭失声。接着路过常州,文天祥见到在惨遭元军大屠杀后的常州一片凄凉,感到万分痛心。他在《常州》一诗中写道:“山河千里在,烟火一家无。壮甚睢阳守,冤哉马邑屠!苍天如可问,赤子果何辜?唇齿提封旧,抚膺三叹吁。”二月十八日(3月5日),文天祥等到了京口(今江苏镇江)。驻守长江对岸瓜洲的元将阿术要见宋朝官吏。第二天,文天祥等渡江去瓜洲见阿术。阿术摆出一副征服者的威势,十分傲慢无礼。贾余庆等人向元统治者百般献媚,做出种种猥亵丑态供他们取乐。文天祥见阿术,始终不发一言,以示对元朝统治者和卖国贼的鄙视。阿术知道文天祥心中不服,他说:“文丞相不语,肚里有偻㑩。”当时,文天祥写诗记下了这件事:“眼前风景异山河,无奈诸君笑语何!坐上有人正愁绝,胡儿便道是偻㑩。”②
①《指南录·愧故人》,《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三。
②《指南录·渡瓜洲》,《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三。
文天祥不屈不挠,决心脱离元人的羁留,回到东南地区去进行复兴祖国的活动,他曾写诗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南北人人若泣岐,壮心万折誓东归。”①二月二十九日(3月16日夜),文天祥终于与其部下杜浒等十二人,冒着生命危险,逃出了京口,并于三月初一日(3月17日)到了真州(今江苏仪征)。当时,真州和扬州等地尚在宋军手中。评议天祥“一入真州,忽见中国衣冠,如流浪人乍归故乡”②,感到万分亲切和兴奋。面对祖国的领土和人民,文天祥对那些卖国求荣的南宋大臣更加不满。他认为,作为一个有血性的男子汉,应当为保卫祖国而奋斗,不应无耻地向敌人献媚。他在《真州杂赋》中写道:“公卿北去共低眉,世事兴亡付不知。不是谋归全赵壁,东南那个是男儿!”谁知扬州守将李庭芝因听信了从元军那里传来的摇言,以为文天祥已经降元,这次是被派来当奸细的。因此,他命令真州守将苗再成杀掉文天祥。在当时复杂的环境下,文天祥有口难辨,只得离开真州,绕过扬州,取道高沙(今江苏高邮)、泰州、向通州通州(今江苏南能)进发,以便乘海船去东南地区,重新参加抗元斗争。一路上,文天祥等人出死入生,历尽了千辛万苦。饥寒风雨袭击着他们,大队元军骑兵追捕着他们,有许多次文天祥几乎感到已经没有生存的希望。可是,困难和危险并未使文天祥气馁,为了祖国的复兴事业,他万死不辞。他在《高沙道中》一诗里写道:“为我王室故,持此金石坚。自厂皆有死,义不污腥膻,求仁而得仁,宁怨沟 填!”经过长途奔波,文天祥等终于到了通州,并又从通州到扬子江口,准备从海道去浙东。文天祥在《扬子江》一诗中将自己的意志比喻为:“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所以,后来他把自己抒写这段经历的一部诗集,命名为《指南录》。
①《指南录.定计难》,《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三。
②《指南录· <真州杂赋>自序》,《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三。
四月初八日(5月22日),文天祥辗转到了浙东永嘉(今浙江温州)。由于这年三月,元军在占领临安后,已将德祐皇帝和皇太后全低俘送北去,所以,五月初一日(6月14日),益王赵晸在福安(今福建福安)做了皇帝,称为端宗,改元景炎,并任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于是,文天祥去南剑(今福建南平)招募军队,再将举起了抗元大旗。
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十一月,文天祥率部前往汀州(今福建长汀)。次年六月,收复江西宁都、雩都(今江西于都)等赣南许多地方。这时,浙江、湖南、淮西等地义兵也纷纷兴起,抗元形势大有好转。但是,正当文天祥的主力部队集中在赣州前线时,后方兴国突然遭到元军偷袭。文天祥被迫退兵永丰。元军穷追。八月,宋军在庐陵东固的方石岭战役中大改,许多将领壮烈牺牲。文天祥退到永丰空坑,元军继续追赶,文天祥只身逃免,其妻欧阳夫人与子女及其他家属全部被俘。与此同时,元军逼福安,取行都,张世杰等奉端宗由福州辗转迁到硇洲(今广东吴川县南)。景炎三年(1278)四月,十一岁的端宗因惊悸成疾而病死。五月,八岁的卫王赵昺即帝位,改元祥兴。六月,张世杰等又奉帝昺徒居崖山(在广东新会县南八十里大海中)。八月,崖山行进授文天祥以少保,封信国公。文天祥在空坑败后,移兵广东潮阳,继续抗元。元军在汉奸张弘范率领下大举来攻。十一月,文天祥退屯海丰。十二月,又趋南岭。十二月二十一(1279年2月3日),当文天祥在五坡岭用饭时,元军突至,猝不及战,遂被俘获。文天祥服脑子(冰片)二自杀,未遂。
文天祥被俘后,元军押去潮阳见张弘范,强迫他向张弘范跪拜。文天祥坚决不拜。张弘范只得以礼相见。当时,张世杰、陆秀夫等正在崖山坚持抗元。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张弘范把文天祥押送往崖山。在经过珠江口外零丁洋时,文天祥眼见河山破碎,自己被俘,身世伶仃,百感交集。但他决不屈服,他早就作了殉国的思想准备,他要以自己对祖国的耿耿忠心来照耀史册。当时,他写下了一首《过零丁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了崖山,张弘范迫文天祥写信给张世杰,劝他投降。文天祥就书写了《过零丁洋》诗给他。张弘范见诗后,知文天祥不能强逼,只得苦笑说:“好人,好诗。”二月初六日(3月19日),张弘范率元军进攻张世杰。张世杰海上兵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丙跳海殉国,同时跳海死节的南宋军民有好万人。文天祥被囚在元军船上,目睹亡国惨状,痛苦万分,只得南向而哭,作诗以吊。诗的最后两句,文天祥怒斥了那些出卖民族利益的误国奸臣:“我欲借剑斩佞臣,黄金横带为何人!”①
①《指南后录·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曰》,《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四。
张弘范在灭亡了南宋崖山行朝后,回兵广州,大摆庆功筵席,并把文天祥请来,劝他投降。张弘范对文天祥说:“国亡矣,忠孝之事尽矣,丞相改心易虑,以事大宋者事大元,大元贤相非丞相而谁。”文天说流着泪说:“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张弘范又说:“国亡矣,即死谁复书之?”文天祥答道:“商亡而夷齐不食周粟,亦自尽其心耳,岂论书与不书。”①这时,元军副元帅庞钞儿赤身向文天祥行酒,文天祥不理睬他。庞钞儿恼羞成怒,破口大骂。文天祥也高声大骂,并求速死,心如失石,毫不动摇。在“联即国家”的封建时代,当民族矛盾突出的时候,王朝和皇帝就该是民族利益的代表,它们的存亡就标志着民族的兴衰。宋亡之后,文天祥誓死不降元朝,充分体现了他那坚贞不屈的民族节操。
由于文天祥宁死不屈,张弘范只好派人报告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命令张弘范将文天祥押送到燕京(今北京市)。四月二十二日(6月2日)从广州出发北上,文天祥曾在路上绝食八天,希望能死在故乡庐陵,结果未死,即然未死,文天祥为了去燕京继续进行斗争,就勉强饮食。在北上途中,文天祥时刻惦念着祖国的命运。“祖国”,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除了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政权之外,更主要的是指人民群众和赖以生存的山川大地。当文天祥途经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时,见祖国大好河山,陷入敌手,十分感慨,曾写了一首《念奴娇》,词中叹道:“庐山依旧,姜凉处,列限江南风物。”他想到各地爱国志士仍在坚持斗争时,对祖国的复兴依然抱着希望,故在词中又写道:“乾坤歇,地灵尚有人杰。”②
①参看刘岳申《文丞相传》、胡广《丞相传》,均见《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九附录。
②《指南后录·南康军和东坡<酹江月>》,《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四。
到了金陵驿(在今江苏南京),文天祥一面对祖国未来满情信心,一面又进一步坚定了自己殉国的决心。他在金陵写下的另一道《念奴娇》词中说:“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①同时,文天祥又在《金陵驿》诗二首中写道:“从今别却江南日,化作啼鹃带血归。”“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十月初一日(11月6日),文天祥到了燕京,元朝统治者为了利用文天祥来笼络人心,以缓和人民的抗元斗争,千方百计诱劝文天祥投降。开始时,元朝故意把文天祥待为上宾。但文天祥不睡不食,只得通宵而坐,头戴南冠冕,不肯面北。元朝派前南宋的状元宰相、汉奸留梦炎前来劝降。遭到文天祥唾骂。元朝甚至又使南宋恭宗皇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一见赵显,就口呼“圣上”,北面哭拜,请求赵显回去,使得赵显无法开口劝降。文天祥过去服从恭宗皇帝的命令因为这个皇帝象征着民族得国家的利益。而今恭宗皇帝却劝他投敌、这个皇帝就失去代表民族和国家的利益的资格,所以,文天说就不再听从恭宗皇帝的话。可见,文天祥的忠君是服从于爱国的,并非在是单纯对皇帝个人的愚忠。文天祥至燕京时,住在馆驿。元朝平章阿合马曾入馆驿把文天祥叫来相见。阿合马带文天祥下跪。文天祥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何跪?”阿合马问:“你何以至此?”文天祥说:“南朝早用我为相,北可不至南,南可不至北。”阿合马对左右说:“此人生死尚由我。”文天祥倔强地说:“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道甚由你不由你!”②阿合马见无法压服文天祥,只好恢溜溜地离去。元朝统治者见文天祥不肯屈服,便将他送往兵马司送押,枷颈缚手,严加看守,每天只给一线五分钞伙食费。由于牢狱生活的折磨,文天祥终于得了疾病。
①《指南后录·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文山先生全集》 卷十四。
②邓光荐: 《文丞相传》,转引自《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七《纪年录》
十一月初九日(12月14日),文天祥被带到枢密院,由元朝丞相博罗、平章张弘范进行审问。博罗盛气凌人地倨侍在上。文天祥不肯向傅罗下跪,博罗叫左右强拖文天祥下跪。文天祥坐在地上不起,左右又七手八脚地捺他的颈、拉他的手、按他的脚,或用膝盖顶他的背,但终不能使他屈服。翻译官问文天祥:“你有何言?”文天祥说:“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戳,历代皆有。天祥今日忠于宋朝,愿得早死。”翻译官又问:“更有何言?”文天祥说:“我为宋朝宰相,国亡当死,……复何言!”博罗问:“你道有兴有废,且道盘古至今日,是几帝几王?我不理会得,为我逐一说来。”文天祥大怒道:“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我今日非赴博学宏词科,不暇泛言!”接着文天祥又理直气壮地一一驳斥了博罗的责问。博罗又反问道:“弃嗣君(德祐皇帝)别立二王,如何是忠臣?”文天祥答道:“德祐吾君也,不幸而失国,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吾别立君,为宗庙社稷计,所以为忠臣也。”文天祥这种“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思想,进一步证明了他热爱和保卫祖国,并非是单纯对赵宋君主的愚忠。但这是博罗不能理解的。于是,博罗又问:“你立二王,做得甚功劳?”文天祥说:“国家不幸丧亡,予立君立存宗庙,存一日,则臣子尽一日之责,何功劳之有?”博罗最后问:“既知做不得,何必做?”文天祥说:“人臣事君如子事父,父不幸有疾,虽明知不可为,岂有不下药之理?……今日天祥至此,有死而已,何必多言!”博罗被驳得哑口无言,就大发雷霆道:“你要死,我不教你便死,禁持你!”文天祥说:“我以义死,禁持何害也。”①博罗见文天祥如此倔强,想要杀他,但因元世祖忽必烈和其他大臣不同意,只得把他继续囚禁在兵马司。在这场舌战中,文天祥大义凛然,态度坚持,终于击败了蒙古贵族的淫威,维护了汉民族的自尊心。后来,文天祥有一首诗记下了他当时的心情:“俨然楚君子,一日造王庭。议论探坚白,精神如汗青。无书求出狱,有舌到临刑。‘宋故忠臣墓’,真吾五字铭。”②
①《纪年录》,《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七。
②《吟啸集·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五。
文天祥被关押在土牢里,阴暗潮湿,终年不见阳光。在闷热的夏季,室外下暴雨,房内涨大水,污泥夹着粪便和列老鼠,到处横流,臭气熏天,令人窒息。文天祥在这样的环境中,受了三年折磨,意志始终没有动摇。他慨叹那班不省亡国之耻的人的愚昧无知,更痛恨那些穿着蒙古冠服骑着马招摇过市的汉奸们的卖国求荣。他在《自叹》诗中写到:“坚子溷人漫不省,红缨白马意轩轩。”他对这种丧失民放气节的行为感到万分愤懑。至于他自己,早就下定了以死殉国的决心。并且他还希望家属子女,对于民族敌人的压迫,也要顽强斗争到底,不要屈膝献媚。当他在收到女儿柳小娘来信时。便在《得儿女消息》一诗中写出了自己的这种愿望:“故国斜阳草自春,争作元相总成尘。孔明已负金刀志,元亮犹怜典午身。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文天祥身在牢狱中,心中更是不忘黎民。如元世祖至元十八的(1281年)夏季一次大雨后,当牢房内“尽室泥泞涂,化为糜烂场,炎蒸迫其上,臭腐熏其旁”之时,文天祥所想的不是个人的痛苦,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他说:“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梁!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①,充分表现了文天祥爱国爱民的宽大胸怀和崇高品质。
此外,文天祥在狱中还写了许多诗篇,表达了他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的怀念,也记下了自己的思想和斗争经历。尤其是在至元十八年(1281年)夏,他写了一首被人千古传诵的《正气歌》,更充分地显示了一个民族英雄的伟大气魄。文天祥在这首长诗里,歌颂了历代爱国志士的浩在正气。他认为,为了发扬这种正气,个人的生死存亡,也就无足轻重。他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他的作品“天下诵之,其翰墨满燕市”②。
在狱中,文天祥“又时时为吏士前史忠义,闻者倾动”。连元世祖忽必烈也十分欣赏文天祥的爱国精神,说他“是好人也”③,很想诱他投降,为元朝服务。然而,当时燕京有群众暴动欲动文天祥出狱的种种传说,而且左丞相阿合马京近又被人杀死,所以蒙古大臣们多主张及早杀死文天祥,以绝后患。另外,南宋判臣留梦炎等也害怕文天祥出狱后会复兴宋朝,使自己无立身之地,也不赞成释放文天祥。
①《指南后录·五月十七夜大雨歌》,《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四。
②刘岳申: 《文丞相传》,见《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九附录。
③《纪年录》,《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七。
但忽必烈仍想作一次最后努力,决定亲自出马向文天祥劝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八日(1283年1月8日),忽必烈召见文天祥。文天祥见忽必烈长揖不拜,左右打伤了他的膝盖,他仍直立不动。忽必烈对文天祥说:“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为中书宰相。”文天祥答道:“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忽必烈又说:“汝不为宰相,则为枢密。”文天祥坚决表示:“一死之外,无可为者!”①忽必烈见亲自劝降也无效,只好同意蒙古大臣们的意见,下令处死文天祥。文天祥还在这年春天,就已做好了一首绝笔赞,以便在就义前书写于衣带之间,其文为:“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②这就是有名的《衣带赞》。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豪侠自如、面不改色地走向刑场。燕京有很多群众去送他。临刑时,文天祥对执刑吏说:“我报国之事,至此为止了。”他又向旁人问明了哪一方是南方,就向南方拜了几拜,然后从容就义,时年四十七岁。
①刘岳申:《文丞相传》,见《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九附录。
②《纪年录》,《 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七。
广大群众见文天祥从容就义,无不痛哭流涕。在燕京的南方人都慷慨悲歌,摆酒祭奠。江南装十位义士和欧阳夫人收敛了文天祥的遗体,暂时安葬在都城小南门外五里道旁。
文天祥虽然死了,但他却永远活在人们心里。文天说反对南宋的腐朽政治,主张革新;他保卫祖国,全力抗元;他热爱人民,关心他们的疾苦;他坚贞不屈,多次拒绝元朝诱降;他视死如归,终至以身殉国。他在蒙古压迫者面前,没有丝毫奴颜媚骨,保持了一个爱国者的民族节操。文天祥的爱国精神,成了后代人民反对民族压迫的旗帜,也成为所有爱国志士吸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在整个地朝统治时期,反抗蒙古贵族压迫的武装起义,从未间断。到元末,红巾军大起义终于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文天祥的爱国精神永垂不朽!
1983年10月11日写于江西大学
摘自浩然正气
上一:怎样评价文天祥
下一:《宋史·文天祥传》考辨
版权所有 2019-2023 保留所有权利
赣ICP备19015032号
网站版权由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所有 技术支持:胡婷 备案号查询:工信部网站:https://beian.miit.gov.cn/